你正在為癌後運動找方法嗎?
我們都知道運動很重要,也越來越多癌症患者與康復者重視生活品質,願意配合醫師建議開始運動。
但多數人對運動的認識只停留在公園散步、跑步、游泳。這些運動都很好,但對於癌友可能面臨的後遺症(像是婦癌患者的骨質疏鬆、淋巴水腫)幫助有限。
這時我們可能會想找健身教練,但並非每位教練都了解罹癌後的身體限制與需求,甚至有些教練會因為狀況特殊拒絕接案。
這時,我們就需要癌症訓練教練,專門協助癌友安全運動、重建體能。
本文將帶你認識癌症訓練教練的角色、專業資格與挑選建議,協助你找到真正適合的運動支持者。
什麼是「癌症訓練教練」?癌友運動的陪伴者

癌症訓練教練的角色與使命
除了帶領癌友們運動,癌症訓練教練必須將運動科學、癌後限制與每位癌友的需求結合。
我們會透過有科學依據的訓練,讓癌友了解,運動並不可怕,反而能幫助我們一步步找回力量,更有能力掌控我們的生活。
癌症訓練教練不單架起癌症運動與醫療間的橋樑,也是癌友康復旅途上的夥伴。
為什麼癌友需要專門的癌症訓練教練?
正因為身體跟以前不一樣,甚至失去某些器官,我們更需要專業人士帶我們安全重建身體與生活。
癌症訓練教練受過專業訓練,理解不同癌別和治療方式對身體的影響。
例如:
- 有裝置人工血管的癌友,需要避開什麼動作?(點我看《裝人工血管可以運動嗎?》)
- 有淋巴水腫的乳癌患者,該怎麼運動減少水腫程度?(點我看《乳癌淋巴水腫全攻略》)
這些都是癌症訓練教練帶領癌友運動時須謹慎評估的事。
癌症訓練教練和一般健身教練差在哪? 3 大區別一次看!

差異 1|癌症訓練教練懂的不只運動,還有風險管理
癌症訓練教練在培訓過程中,會深入了解各種癌症治療方式(如化療、放療、手術等),以及這些治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與後遺症,例如疲勞、免疫力低下、淋巴水腫。
例如:化療期間的病友,由於免疫力低下,癌症訓練教練會避免將癌友安排在人多的時段運動,以降低感染風險。
這類風險評估,正是癌症訓練教練與一般健身教練在實務上很大的不同。
差異 2|以「功能恢復」為首要目標
不論是手術、化學療法、放射線療法等,皆對身體造成一定破壞。
我們可能因此覺得身體無力、胸悶、肩膀很卡、很緊、淋巴水腫等等,這些都能透過適當的訓練計畫,逐步改善。
多數人尋找健身教練常為體態雕塑,但癌症訓練教練是幫助你恢復身體功能,再逐步強化,擁有一副好用的身體,也預防後遺症悄悄惡化。
差異 3|配合癌症治療,調整運動內容
除了恢復身體功能,癌症訓練教練也須配合治療來設計訓練計畫。
還在治療期間的癌友,癌症訓練教練必須知道治療日期、每一次的血液檢查,還有癌友的身體狀態來調整運動內容。
此外,我們也不會要求還在治療期間的病人一定要進步,而是以量力而為、安全為最大準則。
癌症訓練教練如何透過運動幫助癌友? 7 種訓練預防治療後遺症
種類 1|核心訓練

胃腸癌、婦癌的手術部位以「腹部」為主。
腹部肌肉一旦遭受破壞,維持身體穩定與姿勢的能力可能受影響,後續帶來的問題包括肩頸痠痛、腰痠背痛、膝蓋不適、漏尿。
但這並非不可逆,核心訓練是需要感覺肚子出力的運動,例如棒式,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良好姿勢。
種類 2|肌力訓練 / 阻力訓練 / 重量訓練

肌力訓練就是「拿重物運動」,這類運動對於建立肌肉量與骨質非常有幫助。
以下 3 種狀況最需要肌力訓練:
- 乳癌患者服用的部分藥物會造成骨質疏鬆、關節疼痛。
- 婦癌患者切除卵巢提早進入更年期,也會面臨骨質疏鬆或骨關節問題。
- 長期臥床的病人,會因為身體用進廢退,導致肌肉量流失,罹患肌少症。
以上狀況都可以藉由阻力訓練提早預防。
我們也能透過肌力訓練,增強肌力,預防身體無力造成的姿勢不良。
種類 3|有氧運動
有氧運動可以簡單想像成「會喘的運動」,跑步就是常見的有氧運動。
有氧運動能促進心肺功能,提升體力與耐力,對因為治療或疾病感到疲憊的癌友來說,是最能幫助減輕疲勞的方法。
有氧運動還能幫助腦內啡分泌,幫助改善心情,減輕焦慮與憂鬱。
在運動的規劃中,會建議從快走為基礎,再逐步進展至飛輪、慢跑,這些有氧運動容易依個人狀況調整節奏,適合剛開始運動的癌友。
增強式、藥球、反應、敏捷訓練
這些運動偏「進階訓練」,通常會在身體狀況穩定、熟悉肌力訓練動作,與基礎體能建立之後,才逐步帶入。
它們有各自的目標,但彼此能相輔相成,共同提升身體素質。
種類 4|增強式訓練:在最短時間內發揮最大力量的訓練
- 目的: 刺激骨質,訓練肌腱、韌帶。
- 常見例子: 跳箱。
種類 5| 藥球:針對有重量的球,進行拋、接、旋轉等動作

- 目的: 訓練核心、爆發力、全身力量,以及發洩情緒、提升樂趣。
- 常見例子: 藥球前推。
種類 6|反應:對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回應的能力
- 目的: 提升不可預測環境下的表現(如跌倒時立即穩住身體)。
- 訓練方式:
- 視覺反應: 接網球。
- 聽覺反應: 聽到拍手聲立即動作。
種類 7| 敏捷:在移動中,能改變方向,還有加速或減速的能力

- 目的:加強協調、平衡感和身體控制。
- 常見例子:
- 繩梯 :在格子中移動腳步。
帶癌友運動有哪些常見困難?3 個癌症訓練教練警惕在心的關鍵

關鍵 1|癌症族群的身體限制
癌友在運動時常會面臨身體的多重限制,這些限制多與治療方式、手術部位及後遺症相關,若未被妥善考量,可能影響運動安全與成效。
例如:
- 乳癌患者常見術後淋巴水腫、手舉不起來、肩膀卡。
- 婦癌患者則因為摘除淋巴結,出現下肢水腫,有些人在運動時甚至會漏尿,需要特別強化骨盆底肌與核心。
- 大腸或直腸癌患者若有人工造口,建議穿戴束腹,同時也應避免腹壓過大的動作,導致身體不適。
- 有些患者因化療需裝設人工血管,上肢活動也可能受到限制。
這些細節在運動安排上都是極為重要的考量。癌症訓練教練必須立即判斷哪些動作該調整、哪些風險需避免,才能讓癌友穩定進步。
關鍵 2|不同治療階段的運動安排
不同治療階段,身體狀態差異極大,因此運動目標與安排方式也會不同,不能套用公式。
- 對於治療前的癌友,首要目標是提升肌肉量與體能基礎,為接下來的治療做準備。
研究指出,體能狀況較好的人在治療過程的恢復速度較快。
- 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,我們必須密切掌握治療進度,例如:化療時間、每次的血液檢查結果,以及當下的身體狀況(如疲勞度、情緒),來調整訓練內容。
這個階段的訓練,不應只以「有沒有流汗」、「有沒有加重」來評估成效,而是要看是否能穩定維持身體功能,不惡化身體狀況。
- 完成治療的癌友,體能會隨著運動逐漸恢復,但仍需評估是否存在治療後遺症,像是乳癌與婦癌患者常見的提早更年期與骨質疏鬆風險。
關鍵 3|心理支持
在經歷過身心重大轉變,我們時常會懷疑:
「我真的可以運動嗎?」
「我做得到嗎?」
「會不會很難?」
這時,教練就像陪伴者,聆聽並尊重,偶爾我會在課程設計幾個「稍有挑戰,但可以做得到」的小遊戲,讓學生有成就感。
若教練本身也是癌友,則能提供學生更多的信心支持,因為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。
癌症訓練教練必備的 3 張證照,讓運動更安心
證照 1|健身教練證照、肌力體能教練證照等

首要條件是取得可以在臺灣合法教授運動的教練證照。
例如:
- 中華民國健身 C 級證照
- 美國運動委員會私人教練認證 (ACE CPT)
- 美國國家肌力體能協會肌力體能訓練專家 (NSCA CSCS)
證照 2|CPR + AED
教練需具備基本急救知識與應變能力,尤其面對癌友。
臺灣有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舉辦的 CPR(心肺復甦術)與 AED(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)課程。
通過考試後可獲得認證,但須注意此證照有效期限為三年,需定期更新,以確保證照有效並與最新的急救知識接軌。
證照 3|癌症訓練教練證照

由癌症希望基金會、以勒運動恢復、運釀共同推出的訓練課程。
除了課程訓練,也必須有 100 小時的教學時數才能續證。
這是目前臺灣癌症訓練教練持證的主要管道。
備註:癌症體適能訓練機構 (Cancer Exercise Training Institute)
美國癌症訓練機構,為全世界所有機構中訓練出最多癌症運動專家的權威機構。
官方資源非常多,常有線上教學案例分享。
臺灣有代理研習課,但須自行考取證照。
如何找到適合你的癌症訓練教練?一張表格帶你篩選運動好幫手!
類別 | 項目內容 |
一、專業資格 | □ 是否有癌症運動相關證照? |
二、實務經驗 | □ 是否帶過癌症族群運動? □ 是否了解你的運動禁忌、紅旗現象? |
三、溝通與回應 | □ 是否主動了解你的病史與不適的地方? □ 是否仔細說明每個動作目的? □ 當你表達不適,是否願意傾聽、調整課表? |
有勾選三項以上,可繼續合作。
若「不願意傾聽、不調整課表」,請謹慎思考後續合作。
如有需求,歡迎參考「癌症訓練教練資料庫」。
走回日常生活,要靠正確的方法與專人陪伴

對癌友來說,運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
然而每個動作的完成,都代表身體正在恢復、生活逐漸找回節奏。這條路上,比努力更重要的,是正確的方法與專業陪伴。
專業的癌症訓練教練,協助你透過運動理解身體的潛能,在安全範圍內建立體力與信心。
你不需要像無頭蒼蠅,只能看影片運動,卻搞得身體不舒服,也不會只做對身體無效的運動。透過專業,你絕對可以找到適合的方式,讓自己恢復健康。
願每位癌友都能找到合適的教練,陪你一步步練回身體,也練回生活的力量。
參考資料
參考資料 1:Milne, H. M., Wallman, K. E., Gordon, S., & Courneya, K. S. (2008). Effects of a combined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program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.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, 108(2), 279–288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549-007-9602-z
參考資料 2:Patel, A. V., Friedenreich, C. M., Moore, S. C., Hayes, S. C., Silver, J. K., Campbell, K. L., Winters-Stone, K., Gerber, L. H., George, S. M., Fulton, J. E., Denlinger, C., Morris, G. S., Hue, T., Schmitz, K. H., & Matthews, C. E. (2019).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Roundtable Report on Physical Activity, Sedentary Behavior, and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.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, 51(11), 2391–2402. https://doi.org/10.1249/MSS.0000000000002117
參考資料 3:Lian, Y., Sandhu, S., Asefa, Y., & Gupta, A. (2024).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Reducing Lymphedema Severity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. Cancers, 16(7), 1367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cancers16071367
參考資料 4:Marano, L., Tommasini, E., Missaglia, S. et al. Influence of age and fitness level on β–endorphin response to acute aerobic exercise in healthy men. Sport Sci Health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332-025-01367-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