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治療的你,是否常覺得,即使休息一整天,精神和體力仍無法回到治療前的狀態呢?
化療後體力差,是許多癌症患者普遍面臨的困擾。
然而,這種疲憊,不是靠多睡覺就能解決的。疲憊感會每天累積,持續存在,嚴重的話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、心理狀態,還會拖慢治療進度,讓我們容易產生焦慮或挫折感。
本文將帶你了解以下 4 大關鍵:
- 什麼是癌因性疲憊(簡稱癌疲憊)?
- 造成化療後體力差的原因;
- 疲憊該告訴醫師嗎?醫師會如何診斷?;
- 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哪些運動維持體能?該注意什麼呢?
常覺得化療後體力差?你可能正在經歷癌因性疲憊

癌因性疲憊(Cancer-Related Fatigue, CRF)是一種與癌症或癌症治療相關的症狀,病患會主觀且持續地感覺到筋疲力盡。這種疲憊無法透過日常休息、睡覺就能緩解。
疲憊可能出現在癌症治療前、治療期間,甚至治療結束後也可能持續數週、數月,甚至數年。
大約有 43% 的患者會經歷明顯的癌疲憊,如果將輕度疲憊也算進去,則可能高達 70% 以上,超越其他症狀,像是睡眠困難、疼痛、食慾不振、及憂鬱。
癌因性疲憊的 4 大原因全解析!
原因 1|癌症本身
有些患者在確診時就已經感受到明顯的疲憊。這可能與癌症引發的發炎反應有關。
在胰臟癌晚期(通常指第 3 或第 4 期)常伴隨癌症惡病質(cachexia),會導致患者肌肉流失與極度疲憊。
腦癌患者則常伴隨中度至重度的癌因性疲憊,可能與腦部結構與功能變化有關,根據文獻,這種變化很類似也有嚴重疲勞的帕金森氏症患者。
原因 2|癌症治療

根據文獻回顧,治療期間的癌疲憊有以下特點:
- 相較治療前與治療後,治療期間是最明顯的階段。
- 不同治療方式中,化學治療最常引起嚴重的疲憊。
- 女性化療後體力差的機會高於男性,尤其在乳癌的化學治療。
原因 3|生理因素
a. 貧血
癌症可能透過多種機制引發貧血,其中包括:
- 慢性發炎反應
- 鐵的代謝紊亂(鐵是血紅素的重要成分),紅血球無法利用鐵來合成血紅素,形成功能性缺鐵
- 癌症引起的食慾不振也間接影響血紅素的合成途徑
以上三種狀況將導致身體無法產生足夠、健康的紅血球,降低氧氣運送效率,使身體與腦部處於缺氧狀態。這樣的變化會讓患者感到精神不佳、頭暈,長期下來會加重疲憊感。
b. 肌力與肌肉量流失
癌症可能透過以下方式影響肌肉的正常運作,讓患者感覺無力,無法從事生活事務:
- 神經肌肉效率下降
- 惡病質造成明顯的肌肉量流失與肌力下降,使身體逐漸衰弱
- 貧血影響氧氣輸送和細胞能量代謝,間接加劇肌肉問題
以上三種狀況將導致身體缺乏足夠的力量與耐力,不僅影響日常活動,也讓患者容易陷入長期疲憊與生活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。
原因 4|心理因素

癌因性疲憊與患者的心理困擾之間存在密切關聯,例如:
- 心理壓力會影響身體的發炎反應,發炎已被證實是癌因性疲憊的機制之一
- 持續的疲憊感可能使患者更頻繁想到癌症復發的風險,進而加劇焦慮和壓力
- 當情緒低落時,患者的身體活動量可能會減少,活動量減少也會使疲憊進一步惡化
如何診斷癌因性疲憊?

癌症患者往往不會主動提及疲憊,因此醫護人員的主動評估非常重要。
醫師診斷時,會詢問患者近一個月內是否連續 2 週以上,幾乎每天都出現多項疲憊症狀,包括明顯疲累、全身虛弱、注意力難以集中、睡眠障礙、情緒低落等,並確認以上狀況已明顯影響正常生活。
臨床上常使用台灣版簡明疲憊評估量表 (BFI-T),由患者根據疲憊程度自評 0 到 10 分。分數 1 到 3 為輕度疲憊;4 到 6 為中度;7 到 10 為重度。當疲憊嚴重程度超過 3.5 分時,便符合第 10 版國際疾病分類 (ICD-10) 癌因性疲憊診斷標準。
除了主觀量表,醫師還會綜合病史、治療階段、身體檢查,並排除精神疾病(如重度憂鬱),以確保診斷正確。
建議大家,如您罹癌後有明顯疲勞、化療後體力差的狀況,應主動告知您的主治醫師。如屬輕度疲憊,可先嘗試非藥物介入(如運動);若達中度以上,醫師會依您的狀況考慮藥物治療,避免過度影響生活品質。
運動如何幫助癌友面對化療後體力差?3 種運動模式效益一次看!
運動對於癌症患者化療後體力差的狀況,具有顯著的幫助。
美國運動腫瘤醫學專家 Kathryn Schmitz 將運動譽為:抗癌的第四處方,並認為運動是對付癌因性疲憊的最好方式。
運動模式 1|有氧運動:對付癌疲憊最好的運動

例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,規律的有氧運動包含以下益處:
- 提升有氧耐力,減輕疲憊
- 提升心肺適能
- 改善休息與睡眠品質
- 改善對惡劣環境的容忍度
- 提高血紅素濃度
文獻指出,在化療期間加入低至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,對改善疲憊有很大的幫助。
運動模式 2|肌力訓練 / 阻力訓練 / 重量訓練
肌力訓練對癌疲憊的影響目前不明確,且單獨執行的效果不如有氧運動。但仍有以下益處:
- 提升肌肉量
- 提升肌力與肌耐力
文獻建議,結合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,幫助身體對抗疲憊的效益最好。
運動模式 3|身心放鬆運動
例如瑜珈、氣功等,可以放鬆身心,並改善柔軟度與平衡,若要降低疲憊感,單獨執行的效果亦不如有氧運動。若病患本身有進行瑜珈、太極拳的習慣,仍建議合併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。
運動模式 | 優點 / 益處 | 限制 |
---|---|---|
有氧運動 (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飛輪) | ・提升有氧耐力、減輕疲憊 ・提升心肺適能 ・改善睡眠品質 ・提高血紅素濃度 | 需要持之以恆才有效 |
肌力訓練 / 阻力訓練 (彈力帶、啞鈴、固定式器材) | ・增加肌肉量 ・提升肌力與耐力 ・預防肌少症、維持身體功能 | ・對疲憊改善的效果不如有氧運動 ・單獨執行幫助有限 |
身心放鬆運動 (瑜珈、太極拳、氣功) | ・放鬆身心、減輕焦慮 ・改善柔軟度與平衡感 | 單獨執行幫助有限 |
以上都很好,但我該怎麼做呢?運動執行方式建議
過去毫無運動經驗的癌友
- 先從快走、超慢跑、橢圓機、固定式腳踏車或飛輪開始。
- 強度在輕鬆與微喘之間。
- 從 10 分鐘開始,逐步增加至 30 分鐘。
- 先每週 2 次,若體力允許,可進展到每週 3 次。
過往已有運動習慣,或有氧運動執行一段時間,可嘗試結合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
a. 有氧運動
- 先從低至中等強度開始。
- 若體力允許,時間 30–60 分鐘之間。
- 每週 3-5 次。
- 強度控制在微喘、心跳加快,但仍能說完整句子的程度。
- 若體力恢復良好,可回到過去 70–80% 的運動量,但避免一次回到最大量與最高強度。
b.肌力訓練

- 以 輕重量、8-12 下為主,每個動作 2-3 組。(如有手術後淋巴水腫,重量與次數需再調整。)
- 可選擇 彈力帶、啞鈴、固定式器材進行。
- 建議 每週 2–3 次,每次約 20–30 分鐘。
- 動作以大肌群為主(例如胸推、划船)。(如有裝置人工血管,則須避開舉手動作。)
*如果治療過程中體力下滑,可將重量下調,以安全為重。
運動經驗 | 運動類型 | 建議方式 | 強度 / 次數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過去毫無 運動經驗 | 有氧運動為主 | ・從 10 分鐘開始 ・逐步增至 30 分鐘 | ・強度控制在輕鬆至微喘 ・每週 2 次,逐漸到每週 3 次 | ・循序漸進,避免過度疲勞 |
有運動習慣 / 有氧執行一段時間 | 有氧運動 | ・30–60 分鐘 ・狀況不錯,可回到 70–80% 運動量 | ・每週 3–5 次 ・微喘、心跳加快,但能完整說句子 | ・避免一次回到最大量與最高強度 |
肌力訓練 | ・輕重量,8–12 下 ・每個動作 2–3 組 ・著重大肌群 | ・每週 2–3 次 ・每次 20–30 分鐘 | ・術後淋巴水腫需調整重量 ・有人工血管者避免舉手 ・若治療中體力下滑,需下調重量 |
若對於運動過程有疑慮,如執行起來會不舒服(如膝蓋不適、腰痠),或不知該如何安排運動,可請癌症訓練教練指導。
開始運動前,該注意什麼呢?
癌疲憊與貧血有關,因此在開始運動前,建議先確認血液數值是否在安全範圍內。以下三個數值須特別留意:
- 血紅素 < 10 g/dL
- 白血球 < 3000 /mm³
- 血小板 < 50,000 /mm³
若符合上述其中一種狀況,建議先休息;若不確定是否適合開始運動,請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,再與癌症訓練教練討論運動計畫,確保運動安全。
擊退癌因性疲憊,運動是你的強大後盾

化療後體力差與癌因性疲憊是許多癌症患者共同面臨的挑戰,且涉及癌症本身、治療方式、生理狀況、心理壓力及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。
癌症患者一旦發現自己有明顯疲累的狀況,應主動與主治醫師確認是否有癌疲憊,早期進行運動或藥物介入,避免疲憊程度加劇,影響治療進度。
適度、持續的運動能提升肌力與心肺耐力,減少疲憊感。運動應循序漸進,從低至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開始,逐步結合肌力訓練與身心放鬆運動,以最大化改善效果。
在開始運動前,建議先諮詢主治醫師,確認血液檢查數值(血紅素、白血球、血小板)是否在標準內,避免因貧血或免疫力低下而增加風險。
若符合安全條件,即與癌症訓練教練討論運動計畫。透過科學化的安排,讓我們不僅能提升體能,更能在治療過程中掌握自己的健康。
關鍵 | 摘要 | 建議/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什麼是癌因性疲憊(癌疲憊)? | 與癌症或治療相關的持續性疲憊感,可能出現於治療前、治療中或治療後。 | 無法靠休息或睡眠緩解。 |
造成癌疲憊的原因 | 1. 癌症本身:發炎、惡病質、腦部變化 2. 治療方式:化療最常引起 3. 生理因素:貧血、肌力與肌肉量流失 4. 心理因素:壓力、焦慮、情緒低落 | 可採多元策略:治療、運動、 營養、心理支持。 |
醫師會如何診斷? | 醫師會詢問近期是否持續 2 週以上出現明顯疲累等症狀,並使用疲憊評估量表 (BFI-T) | 及早告知醫師,並決定非藥物或 藥物介入。 |
可以透過哪些運動維持體能? 該注意什麼? | 有氧運動、肌力訓練、 身心放鬆運動 | ・循序漸進、低至中強度開始 ・開始前確認血液數值 ・合併不同運動(如有氧+肌力) ・可諮詢癌症訓練教練 |
癌因性疲憊常見FAQ專區
問題 1|化療後體力差,為什麼仍建議進行運動?
雖然化療會讓身體疲倦,但適度的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可以改善整體體能。運動也能減輕疲憊程度,幫助我們更有能力面對癌症治療。
問題 2|除了醫療、運動,還有哪些方法能改善化療後體力差?
充足且規律的睡眠、均衡飲食(尤其蛋白質)、心理支持(諮商、放鬆練習)以及適度休息。這些方式能從不同面向幫助身體恢復。
問題 3|癌疲憊跟一般疲憊有什麼差別?
癌疲憊無法靠休息或睡眠緩解。即使睡飽了,仍會感覺全身無力、注意力下降或情緒低落,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。
問題 4|癌疲憊會影響治療嗎?
是的,嚴重的癌疲憊可能讓癌症患者無法完成治療計畫。因此及早評估、管理疲憊對於治療非常重要。
問題 5|癌疲憊會痊癒嗎?
因個人狀況而異。有些患者在癌症治療結束後,透過運動、營養與心理調適會逐漸改善;但也有人要較長的時間才會完全恢復,甚至需持續管理。
參考資料
參考資料 1:Kang, Y. E., Yoon, J. H., Park, N. H., Ahn, Y. C., Lee, E. J., & Son, C. G. (2023). Prevalence of cancer-related fatigue based on severity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Scientific reports, 13(1), 12815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98-023-39046-0
參考資料 2:Hussey, C., & Gupta, A. (2022). Exercise interventions to combat cancer-related fatigue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treatment: a review. Cancer investigation, 40(9), 822–838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07357907.2022.2105349
參考資料 3:Shorter, E., Engman, V., & Lanner, J. T. (2024). Cancer-associated muscle weakness – From triggers to molecular mechanisms. 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, 97, 101260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mam.2024.101260